忆父亲徐悲鸿
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25周年
1919年, 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的照片。徐悲鸿家属收藏
忆父亲徐悲鸿
文 |徐芳芳
2017年, 徐悲鸿的女儿徐芳芳教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国文化中心的签书会上向丹佛大学美术教授介绍她的回忆录《奔騰的駿馬》(Galloping Horses)
我的父亲徐悲鸿 (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 先生去世将近 67 年了,但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却永远令我怀念。爸爸认真地教我们美术是从书法开始的。他要求我和哥哥庆平每天用毛笔写大字,临公元六世纪北魏张猛龙的碑帖。每天下班后, 爸爸都要评定我们的书法作业。他希望我们成为有造诣的艺术家。1953 年父亲去世时,我的母亲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捐赠了徐悲鸿的 1200 余件原作和 1000 多件唐宋以来杰出的字画。1954年,在画家故居成立了专门保存和展出徐悲鸿作品及藏品的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实现了徐悲鸿的遗愿,为中国人民的美育,建立一所具有中国优秀艺术遗产的公立美术馆。
在我童年时,我们全家人不仅住在徐悲鸿纪念馆里,而且生活在徐悲鸿的精神世界里。母亲作为纪念馆馆长投入全部精力向观众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作品。她接待观众时,我常常专心听她的介绍。父亲丰富的艺术作品伴随着我的成长,它们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使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决定分享父母的使命。
1949年,徐悲鸿与儿子徐庆平和女儿徐芳芳在北京东受禄街16号家中。玻璃窗上的纸条是在解放军围城时,为了防止玻璃在轰炸时破碎而贴的。照片为徐悲鸿家属收藏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 被称为近代中国绘画之父。他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贫穷的家庭。其父徐达章是位自学成功的画家。徐悲鸿自幼随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绘画,打下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基础。父亲也唤起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徐悲鸿获得了官费奖学金去法国, 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他的使命是发展中国画。在1919年和1927年之间, 他在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学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后, 他将西画的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绘画, 旨在发展中国画。
他认为自明末以后的三百年以来,中国绘画开始颓败, 僵死的, 光靠临摹作的绘画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民国初年,能画人物的画家已寥寥无几。徐悲鸿以自己的作品展示了改良中国画的两条根本途径:“以人的活动为主”和恢复“师法造化”的传统。他的绘画创作以及他在美术教育上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中国的画家及美术教育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1940年创作的国画《愚公移山》是徐悲鴻最重要的人物画之一, 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来鼓励祖国危亡时期的中国人民。在当年完成此画时,这幅作品在中国画中是前所未有的, 它将大型的裸体人物引入中国画, 占据了构图的大部分, 对人物的描绘融入了西方素描的技法。徐悲鸿认为米开朗琪罗的短缩透视用得最好, 他将其运用到这幅画上, 创造出有魄力的挖山人物。
《愚公移山》, 徐悲鸿作, 1940年, 143.5 x 424公分, 国画,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要求艺术作品达到 “致广大,尽精微” 的境界。他的素描在准确地描绘物象的同时, 强调有选择地表现出最能传神的细部,把握住物象的精神、本质,突出整体的主题。例如:他创作《甘地像》时,以简练、质朴的手法抓住了甘地的性格特点。1940年在印度圣蒂尼克坦的一个聚会中, 徐悲鸿只用了几分钟, 就完成了这幅甘地的速写像。
徐悲鸿在童年时没有什么玩具, 这使得他对周围的鸟兽产生了特别的钟爱和理解,从而发展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 水牛、马、鹅和猫都在他后来的中国水墨画中跃然纸上。 我记得50年代初我们北京的家里曾养过 8 只猫。父亲常用乒乓球逗小猫玩,观察它们奔跑,跳跃,爬树。他的速写抓住了猫的生动表情。他选了一只黑白花的猫画了一幅水墨画。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像在其他动物画中一样,他通过他的马和选择的题款,表达了他的悲伤和愉快,以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望。1941年抗战时期,他在马来亚槟城画的奔马上题写了 “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 忧心如焚, 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
《奔马》, 徐悲鸿作, 1941年, 130 x 76公分, 国画,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样技能, 来捕捉动物瞬息即逝的神情和动态。他使用了中国画中寄情托兴的手法, 赋予他的许多动物画深刻的含意。例如《负伤之狮》作于 1938 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损失惨重,国土沦丧。 狮子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幅画里,负伤的雄狮回首怒视,炯炯逼人的双目充满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昂扬斗志。
《负伤之狮》, 徐悲鸿作, 1938年, 110 x 109公分, 国画,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的许多动物画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例如:国画《虎与兔》是徐悲鸿应一位朋友的要求而作的。朋友一家夫妻的属相分别为虎和兔。徐悲鸿一直考虑怎样把虎与兔描绘在一起, 后来就创作了这幅虎与兔在一起嬉戏的作品。画家巧妙的构思使画中的老虎不再凶猛,而尽显顽皮之气,夫妻二人不同的个性在虎和兔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与兔》, 徐悲鸿作, 1935年, 46 x 109.5 公分, 国画,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的山水画选取最富地域特点的景致, 他像观察人物一样捕捉大自然变化的瞬间,将最感人的时刻与氛围给予观众。1937 年,他创作的泼墨山水《漓江春雨》达到了印象派的效果,描绘出漓江周围起伏的山峦在烟雨迷蒙中的景色,这是将光影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开山之作。
《漓江春雨》, 徐悲鸿作, 1937年, 73.8 x 113.8公分, 国画,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1928年徐悲鸿开始创作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田横是公元前三世纪齐国王族的后裔,他宁可自杀而不屈服于汉高祖压倒一切的势力。听到田横的死讯, 他的部属五百壮士也自杀了。此画表现田横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 这种节操正是面临民族危机的祖国最需要的。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作, 1928–1930 年, 油画, 197 x 349 公分,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田横五百士》是中国的第一幅油画历史画, 和《愚公移山》及《徯我后》一样,都是以中国传统寓言故事来暗喻当时的社会现实, 是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的手法。
徐悲鸿作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影响涉及亚洲各国。在国际上,他还起着中国文化使者的作用,将他新的艺术风格介绍给世界,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画的看法。他用水墨画的马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艺术的象征,有魄力地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受到各国人民,包括近几年来美国公众的欣赏。
在1933年至1934年,徐悲鸿组织并举办了在欧洲的第一个有影响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会, 展出包括他本人及其他 70 多个有成就的中国画家的作品。
1939年和41年,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徐悲鸿在新加坡和马来亚举行了筹赈画展。为了准备展览的大量画作,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因为他要求自己的作品达到很高的标准。据熟悉他的朋友们说,他每天晚上都将自己画的不满意的画烧掉。徐悲鸿将卖画的全部收入捐献给祖国,救济在抗战中流离失所的中国难民。
1941年在新加坡时,他曾计划去美国举办他的个人画展,得到美国援华总会的支持。当时抗日战争仍处于最艰苦的时期,直至1942年。他渴望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争取美国公众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但是即将开幕的画展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而未能举行。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徐悲鸿无法去美国。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他只能乘最后离开的轮船,经缅甸回国。在拥挤的轮船上,不能多带行李。为赴美画展准备的大量作品中, 许多只能托他的朋友们在新加坡隐藏起来。他还被迫将自己 40 余幅主要的油画藏在装皮蛋的大缸里, 埋在新加坡一所学校周围丛林中的枯井里。新加坡沦陷后,一些曾为徐悲鸿组织筹赈画展的著名画家和作家被日军残害,但徐悲鸿的这些作品却躲过了日军的搜查。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据说他的朋友们从枯井中取出了他的画作,但是这些油画精品的下落不明,成为徐悲鸿终身的遗憾。
1953年9月,徐悲鸿(前排右二)为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师进修班讲课。这是他最后一次教学活动。照片为徐悲鸿家属收藏
1981年我到美国留学之后,开始追溯父亲在亚洲各国的遗踪,并继续他作为中国文化使者的旅程。1990 年我和母亲廖静文、哥哥徐庆平第一次赴新加坡,参加 “徐悲鸿的艺术五十年回顾” 展。这次徐悲鸿纪念馆的展览像1939年在新加坡的筹赈画展一样,盛况空前。1939 年至 1941 年是徐悲鸿创作生涯的极盛时期, 他在南洋留下了许多杰作。除了父亲精湛的国画作品之外,我们还在收藏家家里看到了以前传说的两幅油画。一幅是和纪念馆收藏的大型油画《愚公移山》构图类似的小幅油画, 另一幅是在新加坡为王莹扮演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画的油画。我在欣赏父亲作品的同时, 就像见到了他本人一样亲切。为了访查徐悲鸿留在新加坡的 40 幅油画,廖静文在新加坡曾公开表示,她不会索要这些画作。她感谢收藏家们在战争中保护了这些作品,她只希望得到作品的照片。也许她的发言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两幅油画,以及徐悲鸿在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洲留学时以罗马经典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油画《奴隶与狮》及1939年创作的油画《珍妮小姐》等都相继成为拍卖会上竞争的画作。2018年我再次访问新加坡,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和新加坡管理大学联合组织我的讲座,并安排我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徐悲鸿论坛上发言。父亲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成为国家美术馆展出的重要作品。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先生说:“你父亲在新加坡早期的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你的访问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思伟2018 年 5 月 9 日给 Xu Fangfang 的电子邮件。) 徐悲鸿的作品和他的提携鼓励了美术青年,其中不少成为了南洋艺坛的中坚人物。
2018年, 徐芳芳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与徐悲鸿 1939 年所作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合影。此画为私人收藏。照片由徐芳芳版权所有
2019年,为了继续父亲的旅程,我访问了印度圣蒂尼克坦的国际大学。1939年底,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徐悲鸿赴印度, 先后在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建立国际大学的原因之一是将东方文明所有组成部分的学习和研究集中于一处, 中华文明是泰戈尔的重点之一。徐悲鸿是中国最具影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是国际大学美术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客座教授, 国际大学一直渴望了解中国美术。
徐悲鸿与印度人民的交往, 对他们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与包括泰戈尔和圣雄甘地在内的杰出文化人物的接触, 使他在那里逗留期间 (1939-1940) 创作了大量代表他艺术生涯巅峰的杰作, 包括诗人泰戈尔像、甘地的肖像、《愚公移山》、喜马拉雅山区康城章加(Kanchenjunga)山峰的壮丽景色, 以及他著名的奔马。这种印度马使徐悲鸿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它们有长长的脖颈, 像钢铁铸成的蹄子,长腿,尖尖的耳朵,宽阔的鼻子,隆起的胸肌和像缎子一般光滑闪亮的皮毛。他自幼就爱马, 那时他更深刻地了解了它们令人赞赏的性情。在旅行中体验了这种印度马之后,他画的马显然增加了魄力。中国古代的骏马图通常画的是驯服、肥胖和修饰得整洁的马, 是用工细手法画出来的。而徐悲鸿根据精确的西方素描原则,用大毛笔描绘了精干的,结构结实的奔马,充满了一往无前的精神。
徐悲鸿的教学激发了印度美术家和美术专业学生对中国美术的兴趣。国际大学美术学院是当时开展的印度艺术运动的核心, 这场运动具有综合的趋向,追求中西结合, 鼓励艺术家探索自我表现,创造一种普遍认同的艺术。徐悲鸿的中国画和书法技巧有助于圣蒂尼克坦美术家实现非殖民艺术运动的真正潜力。徐悲鸿的教学对国际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点在1940年后圣蒂尼克坦重要美术家,如南达拉尔· 鲍斯(Nandalal Bose 1882-1966)和比诺德·比亚里·穆克吉(Binod Behari Mukherjee 1904-1980) 创作的绘画中可见一斑。
1940年2月, 徐悲鸿在加尔各答的综合性画展上展出了他的206幅作品, 包括国画和油画代表作。几位著名印度画家对这次展览给予了支持和协助。画展给印度美术家、收藏家、美术爱好者和大众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徐悲鸿在印度结识了一些好友, 他将自己的作品, 包括这次展览中的一些作品, 送给了朋友们和国际大学。其中一些作品保存在国际大学的两个博物馆里, 但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在2019年的访问中, 我作为徐悲鸿的女儿对博物馆收藏的这些作品进行了初步调查, 包括解释作品上的款识和印章, 并提供英文翻译,使博物馆能够建立存档,供研究所用。我也提出了保护作品的建议,希望两所博物馆能更好地保存和修复这些作品, 使印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子孙后代有机会继续学习和欣赏徐悲鸿的杰作。
在延宕四分之三世紀之後,徐悲鴻的艺术终于来到美国。2011年10月30日至2012年1月29日丹佛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 画展。这是爲徐悲鴻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个人画展,展出了徐悲鸿纪念馆收藏他的61幅油画、国画、素描、粉画和书法杰作。展览受到国际性关注。
作为画家的女儿, 我为能帮助父亲实现赴美展览的遗愿感到非常兴奋。在画展之后的这几年,我曾带着我的回忆录《奔騰的駿馬》(Galloping Horses)到美国和亚洲几个国家的很多艺术博物馆、大学和社区举办徐悲鸿艺术的讲座。
他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中国的审美特点感动了世界各国的观众。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美国观众对徐悲鸿的水墨动物画很感兴趣,特别是作品中人格化的特征和中国画中用寄情托兴的手法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例如国画《虎与兔》得到了所有参观丹佛艺术博物馆徐悲鸿画展观众的赞赏。另外,观众们特别惊叹徐悲鸿用简练的墨线将充滿活力的马自然的动作和有特点的部位表现得栩栩如生。他们也很欣赏徐悲鸿的水墨画中用墨线微妙地表现形和光影。例如《三鹅》(1939) 画中变化的线条, 由粗到细, 暗示着白鹅的体积感和弯曲形状的转折。
在给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厂讲演时,动画画家们特别欣赏徐悲鸿以形写神,并通过提炼和夸张,突出对象的精神本质。 例如:1941年徐悲鸿在槟城画的奔马将马的腿夸张了, 看起来比真马的腿长, 但这些瘦长的腿看起来很自然。这些特征加上用短缩透视描绘马的身子, 使这匹奔马充满了魄力。 在《懒猫》(1943)中,画家抓住了猫伸懒腰时最舒服的一瞬间, 对猫拱起的背略微夸张,突出了懒猫休闲时的特征。
2012年一位美国女士在丹佛的徐悲鸿画展观众留言薄上写了这段话:
在艺术领域中, 徐悲鸿的作品表现出如此令人陶醉的优雅和深情。这个人献身于大部分人了解极少的领域—大自然的精髓,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微妙及生气勃勃的, 静止及活跃的, 阴沉及充满活力的特质。徐悲鸿—感谢你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丹佛的重要展览为徐悲鸿在一个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里,实现了他作为中国文化使者的遗愿。在 21 世纪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之时,徐悲鸿的艺术激发了美国公众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他的艺术不仅属于中国人民,而且属于世界人民。
END
(部分内容取自徐芳芳的回忆录《奔騰的駿馬》(Galloping Horses)
作者 | 徐芳芳 (Xu Fangfang)
毕业于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专业。1981年到美国, 先后获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历史学士学位、 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MBA,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2000年,她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音乐系系主任。2011年她帮助发起并协助在丹佛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父亲徐悲鸿在美国的第一个综合性个人画展(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 徐芳芳出版了回忆录《奔騰的駿馬》(Galloping Horses)及数篇关于徐悲鸿的文章, 包括《徐悲鸿, 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及《徐悲鸿的一生与他的艺术》;曾担任丹佛艺术博物馆2011年出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画展图录的主编之一。关于作者更多信息请访:https://BeihongChinaArts.com.
(文章版权属作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转自“语言学世界”。)
编辑| 郭瑞芬